摘要: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钢琴,虽然习琴者众多,但是能否规范的弹奏作品表达音乐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没有把握。音乐是一种较为主观的事物,每个教师和习琴者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音乐表达的客观依据,那就是乐谱。作为最直接的钢琴学习和研究手段,读谱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任何的主观表达都需要以忠实乐谱为前提。而在读谱时,还要注意兼顾表面的符号术语和深层次作品结构内涵两个方面,因此,读谱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对于任何程度的习琴者而言,把乐谱读好都是弹好作品最直接的途径。
关键词:音乐,钢琴,读谱
常听到学琴的人抱怨,说自己平时练琴时总会感到迷茫,不知道怎么练,毕竟即使一周上一堂钢琴课,老师不会在一周内有太多的要求,学生回来后要么完成这几点要求后感到无事可做,要么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就会陷入被动的前进,既影响进度,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的习琴兴趣变淡。或许有人把学生的进步快慢完全归为老师水平的因素,这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殊不知一个高水平老师的学生水平也会有参差。如果一个钢琴学生成长到能够独立思考的年龄,抛开技术层面和自身条件、老师水平的差异,有一点对于所有人是公平的,那就是乐谱。
俗话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当我们苦苦寻找对习琴更有利的主客观条件时,对乐谱的研究常常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乐谱不仅直白的告诉习琴者音乐表达最基本的音高、节奏等等,也会在“音”里行间透露着作曲家创作的意图和处理。
一、表面化研究
当我们拿到一份新乐谱的时候,最先也是最迅速向我们传导信息的就是乐曲表面的所有符号标记,包括音高、节奏、表现符号、表情记号等等。
先说最基本的音高,即使再细心的人,也难免会犯诸如看错音、看错谱号变音记号等等的“低级失误”。然而就是一点点的“低级失误”,往往会改变一个乐段或整个乐曲原有的意境和感觉。我们看音高绝不能孤立的看个别音或者个别小句子,而是要把它放到大的曲调里,要看到音高的发展趋势。再就是音高表现出乐曲的调式调性,同样的一个音高,在不同的大调小调或者民族调式中的重要性会有区别,比如b音在C大调中是一个次要的偏音,而到了b小调就会成为最重要的主音。
节奏方面,关键的就是严谨和规范的问题。节奏是支持乐曲走向和风格的骨架,节奏的不严谨就会使乐曲让人听起来感觉“踉踉跄跄”,心里不踏实。节奏的问题,有时或许是乐谱版本印刷时左右手的旋律出现没有严格对齐的问题,也或许是乐曲进行时出现诸如rit.等标记而使习琴者对节奏失去了准确的把握。但总之还是在于习琴者本身对于乐谱的分析不够。举个例子,很多人往往轻快或舞曲性的乐曲把握的很好,但到了抒情的时候就认为应该自由的发挥,使得整个曲子自由得象一只 “无脊椎动物”,其实,自由性抒情性的乐曲更需要规范的节奏支持,这里所谓的规范比轻快舞曲性乐曲要复杂很多,在哪里保持原速,在哪里拉伸,拉伸的幅度等等很多问题都需要习琴者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探索。
至于表现符号,即贯穿在乐曲中的连音,跳音,顿音等等,这些对于乐曲风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乐曲把握好的人,会把这些标记做的很到位,如连线从哪开始从哪结束,跳音、顿音等非连音的区别。乐曲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在于表现符号的复杂,这就需要习琴者从乐曲的练习开始就看清这些符号,否则养成习惯以后很难更改。
而表情记号和表情术语是乐谱中较容易看懂得部分,因为它们大多都是有文字表示的,习琴者要做的就是勤查表情术语,把每个标记的地方都搞清楚,切不可犯主观错误诸如“我认为这个地方应该是怎样怎样”,一切的主观判断都要建立在客观存在之上,否则乐谱让你“discresc.”你却“cresc.”,让你“Andante”你却“Allegro”,那弹奏出的乐曲或许只有你自己会陶醉其中了。
二、深层化研究
分析乐谱也是一门哲学,透过表层的现象来研究整个乐曲句与句、段与段的内在关联,继而分析出乐曲的风格,表达的意境及寓意等等。如果习琴者能够规范的自如的完成乐谱表面所要求的一切,那下一步就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乐谱中这些看不见的东西。
首先是乐曲的风格。弹奏一个作品首先要清楚其所属的时期、作曲家、以及作曲家的风格。很多人不是很注重这点,而是按照自己的风格去演奏所有的作品,不可否认倘若一个人有极强的个性,而这个性恰好近似于某位作曲家的个性,或许他在演奏这位作曲家作品时可以自我一些,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一定要尊重原作的风格。都说演奏是演奏者对于乐曲的二度创作,但一定要清楚“二度创作”和“原作”的区别。二度创作是基于原作的自我改进,使得自身与作品更好的融合,而是不肆意修改。不同风格的乐曲中,相同的标记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程度,例如莫扎特的跳音和李斯特的跳音,同样是标记在音符上的小圆点,莫扎特的跳音有一种单纯的天性在里面,轻盈而纯净,像冰山的雪水,而李斯特的跳音充满了人世的复杂情感,且常常作为激烈或辉煌的前兆动辄就会发展和膨胀。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而且越到后期,社会、思想逐渐开放,作曲家的风格也会由早期的近似发展到“百花齐放”,甚至同一乐派中的作曲家也会有极其冲突的地方,我们在读谱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要素考虑进去。
然后是对作品结构的分析。这一点在奏鸣曲中最为突出。我们都知道奏鸣曲的三大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呈示部是奏鸣曲的重要部分,它奠定了奏鸣曲的基调。而呈示部又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和连接部,主部和副部在调式调性、旋律线条、节奏等方面的鲜明对比也是读谱时需要格外注意的。而第二部分展开部是呈示部织体材料的变化进行,且往往是不稳定造成一种持续进行下去的倾向,最后到达准备的时候才会平缓下来进入到再现部。因此在研究展开部的乐谱是一定要注意和声、织体变化造成大线条的不稳定,不要局限在个别容易迷惑的长音、弱音等等而使整个进行停滞。而最后的再现部是呈示部的二次出现,在调式上最终会回归到通曲的主调上,尤其在最后部分什么时候高潮结束即将进入到结束部,在读谱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在乐谱告知你要进入收尾阶段的地方还在做高潮的延续。作品的分析对于任何乐曲都是非常重要的,分析会使习琴者对于结构中各个部分的把握和之间的关联更加清晰,尤其对于大型乐曲更会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慌乱。
还有就是对和声、声部的分析。从巴洛克时期至今,和声的发展是由一个极其规范的时期开始一次次打破界限的过程。而且无论巴洛克时期为主的复调音乐还是古典主义时期以后为主的主调音乐,在乐曲发展中往往会存在两个以上的多声部。如果把和声看作纵向的,那么声部进行就是和声内部各部分横向的进行。这点在读谱当中可以说是最大的难题,一方面需要习琴者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则要有耐心和恒心。在读谱时习琴者要看到和声的整体进行,找到主干和声和终止式,继而才能对旋律中的乐句的划分有更客观的依据,不会分句的话就没有呼吸,那样不仅自己在弹奏时得不到有效的休息,听众也会有感到“呼吸不畅”,心里有一种压抑感。而对于声部分析,建议先在谱面上找到各个声部的旋律线以及主要声部,我们听演奏家演奏时感觉再复杂的乐曲也是那么清晰明了,这就是声部分析的作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总而言之,读谱作为习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做的细致还是粗糙在演奏中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在学习当中,不仅仅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把读谱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仔细研究。掌握了规范有效的读谱能力,我们就可以通过乐谱直接与作曲家对话,即使自己的老师不在身边,我们也不会感到练琴的寂寞,因为有乐谱的指导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