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人音版小学第十册第2课《嘎达梅林》第一课时
【教学对象】
小学五年级
【教学理念】欣赏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及实物(马头琴)让学生零距离地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为下一课时马头琴五重奏作好铺垫,同时抓住“听”这个重点,通过欣赏不同的演唱形式培养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根据音乐的意境,通过齐唱、编创多声部等方式表现出来,体验蒙古族人民强烈、剽悍的性格,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足迹》中的一课。《嘎达梅林》是一首短调蒙古族民歌,具有叙事性的特点,歌颂了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带领牧民起义,反抗王爷的英雄事迹。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的活动能力增强。对音乐的欣赏和整体感受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音乐特点和风俗人情,但对民族民间乐器的了解还不够,对合唱领域的体验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1. 欣赏人声演唱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去感悟民族音乐作品的豪放流畅,引导学生热爱民族英雄、热爱民族音乐。
2.认识马头琴,熟悉它的构造及音色,并试着演奏几个简单的音符。
3.通过聆听、演唱、对比、探究、讨论、实践等多方位感受、体验音乐,尝试把歌曲改编为多声部及两首歌混合进行演唱来表现音乐作品。
【教学重点】
1. 人声音色的辨别,了解民族五声调式,能准确地把握蒙古族歌曲的风格特点。
2.让学生感受马头琴的音色及演奏
【教学难点】
尝试把《嘎达梅林》改编成多声部作品进行演唱。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钢琴、马头琴三把、多媒体课件、磁铁、板书、任务纸条、音像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部分。
1、师生问好
2、声势导入(拍腿、拍手、拍肩、拍腿),同时伴着6 3 1 6(bong)的演唱
(师)我们先来活动一下,请你在两小节后模仿老师的律动……一起来……注意听(bong)
3、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老师加入《嘎达梅林》
(师)谁听出刚才老师唱的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师)太棒了,就是蒙古族民歌,这首歌曲叫《嘎达梅林》(板书)(嘎达是人名,蒙语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王府里职位很低的官名)下面请我们就通过微电影来了解这个蒙古人心中的大英雄。(PPT)【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最直观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
二、 新课教学
1、分析歌曲
(师) 影片嘎达梅林为什么起义?(唱出第二句歌词)。
(师)歌词里已经告诉了我们,其实这首歌在民间已经收集到了五百多段歌词,经中国音乐学院第一任院长安波整理成现在的四段歌词。
(师)我们再来看看曲谱,老师给你们唱一遍,请你发现在这一组音阶里有哪几个音没有出现过?在这一组音阶中还剩5个音,由5个音组成的调式,就是我们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板书)
(师)下面我们就跟着钢琴来唱一唱音名
2、学生跟琴唱旋律三遍,(老师一边弹琴一边用柯达伊手号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
(1)一遍后(师)来说说这条旋律有什么特点?
(师)不错,蒙古族歌曲的确有很多大跳音程,要唱准可不容易哦!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想到那个音,再来唱就会准确的多。
(2)同学们跟我做个游戏,认真看老师指挥,当我收拍时,你在心里默唱,看准反应最快,准备
(3)下面接龙游戏,把你刚才默唱的音符唱出来,我先来
3、清唱旋律一遍,同时带着学生加上表演,体验上下两句曲调是两个相反方向进行的,上句上行,下句下行,使音乐曲调得到平衡。
(1)(师)为了更好地感受歌曲的旋律走向,我们用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舞蹈动作来体验一下。
(2)(师)请同学们带上动作试着用轻声高位置的方法演唱一遍,6 3预备齐
(3)(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的低音是这样唱的,你们再听听老师唱,有没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把低音叹下去唱,(让学生进行比较)
4、演唱歌词,注意吐字咬字,同时还要注意大跳音程的音准,注意演唱时语言声韵的抑扬与曲调旋律的起伏一致。
(1)(师)我们把歌词加上来试试,注意把字咬清楚
(2)(师)唱得不错,但是感觉有点飘,我们能像放风筝一样向下拉住气息,控制好,一起来试试。
【设计意图】借助钢琴,通过聆听、模唱、画旋律线等活动熟悉歌曲旋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歌曲的结构及旋律的重复与变化。
三、改编合唱
为了使歌曲的音响效果更加丰满,我们还通过现代作品的演绎方式来表现歌曲,加入6 33 1 6的伴奏音型(之前声势的伴唱),再加入卡农式二声部,学生对歌曲的体验更加的充分了。
1、(师)太好听了,我也想加入到你们,我两小节律动后你们再开始唱。
2、请第三组同学跟老师一起伴唱,要模仿大提琴的声音,短促的声音感觉从鼻子里流出来一样(由师生合唱到生生合唱)
3、第三组同学你们能自己跟他们合作吗?请你们先唱两小节(手势给第三组)
4、太了不起了,你们能不能竖起耳朵,把你的声音装进第三组的大音箱里。
5、太有意思了,我们来增加难度挑战自己,敢不敢?一、二组做一个卡农式练习,第二组晚一小节开始唱,第一组同学唱两遍“为了蒙古”咱们一起结束。
(师)唱卡农式歌曲最重要就是要有退让意识,第小节进来就弱下来,看看我们做不做得到。
6、三个组(三个声部)在老师的指挥下合唱,整节课进入小高潮
(师)带上第三组的大音箱一起来一遍。
【设计意图】尝试用声势伴奏音型和混合歌曲的形式来编创合唱,即有复调歌曲的感觉,又融入了BBOX的元素,让学生在演唱和声效果的活动中再度体验音乐,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游戏环节
(师)我太佩服你们了,你们知道吗?同样是这首嘎达梅林,如果用不同的人声演唱,感受完全是不同的,下面就来考考你的听力,以下三首作品分别是哪一种演唱形式,它们的音色是怎样的?
复习人声的分类
男低音独唱:低沉浑厚 女高音独唱:高亢明亮
童声:清澈纯净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对比几种完全不同的音色,更好的体验歌曲。
四、拓展部分
1、分小组探索马头琴,亲手摸摸它,拉拉它,并通过微电影走进马头琴(民间艺人包图门介绍马头琴)
(师)音乐除了用人声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乐器)来表现,你们知道蒙古族人民的最喜爱的是什么乐器吗?
2、分三个小组探索,学生零距离接触马头琴(了解其构造及音色)(师)今天谢老师也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把马头琴,你们可以摸摸它,拉拉它,别忘了完成你们小组的任务哦,请小组长上来领取(第一组马头琴的构造,第二组马头琴的音色,第三组同学拉出6 1 3 三音)
3、请包老师介绍马头琴的演奏姿势视频及包老师的表演,录制成微电影,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四、小结部分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到位,下节课我们还会有更精彩的马头琴五重奏,请全体同学起立,老师这里准备了蒙古族类人献给最尊贵客人的哈达,请两个同学上来,让我们再次用歌舞,用马头琴随音乐一起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与同伴分享并自信表达自己的收获,既是对整节课的梳理,也是对学习效果的反馈。
教学反思:《嘎达梅林》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歌曲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具有叙事性的特点,本人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对本课教学进行设计,声势律动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让学生熟悉6 3 1 6这一伴奏音型,建立二声部合作的概念,给五年级的孩子多一些立体的听觉,毕竟单旋律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听觉了,同时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整节课的教学围绕让学生们从感受歌曲气氛开展,让学生从演唱到肢体都能体现出歌曲的氛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尝试三声部合唱并做到声音统一、声部和谐,主要采用声势、舞蹈、聆听、构建、比较、演唱、探究、讨论、实践演奏等多方位感受、体验音乐,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下掌握了知识技能。但是整个教学过程和设计还是有不足的地方,合唱部分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多给一些时间在三声部合唱,让学生在唱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聆听其他声部,找到声音的融合点,培养学生的多声部的聆听和演唱能力。反思有益,他会带来更多启发,让我感悟,并在探索中不断前进。